來源:
黃金有價玉無價,玉石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、無可替代的。在中國人民心目中,玉不僅僅是一種受盡自然恩寵與滋潤的一種美麗石頭,它更是受天地精華所沐浴脫穎而出的靈性之物。在古代,玉石是吉祥、地位、權力和財富的象征,現在玉石在人們的心中依舊有著吉祥的寓意,仍是一種象征美好的天然寶物。
愛玉,是中華民族一貫的傳統。自古以來,玉深受歷代統治者和各階層民眾的鐘愛。這種執著甚至癡迷的愛歷經八千年風雨變遷而始終不改。但經歷了歷史和時代的變遷以后,中國人愛玉的側重點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現代人的眼光集中在玉的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上,古人則對玉的文化內涵給予更多的關注!≡诠糯,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,所謂君子,是指有道德、有擔當、有社會責任感的“大人”。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,是因為玉不僅是大自然的精華,還具備君子一般的品德,所以古語有說:“君子比德于玉焉!蹦敲,玉到底有哪些品德呢?
在春秋時期以前,人們對玉的認識基本上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,從春秋時期開始,古人對玉的認識就從感性走向理性,玉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。歷史上第一個對玉德進行系統論述的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、思想家管仲。管仲是治國奇才,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著有《管子》一書。在《管子》中,他首次對玉德進行贊美,指出玉有九德。
管仲說,玉所以貴重,是因為它表現出九種品德,溫潤而有光澤,是它的“仁”;清澈而有紋理,是它的“知”;堅硬不屈,是它的“義”;棱角分明而不傷人,是它的“行”;鮮明而不污垢,是它的“潔”;可折而不可屈,是它的“勇”;缺點和優點都表現出來,是它的“精”,華美的光澤相互滲透而不互相侵犯,是它的“容”;敲擊起來,其聲音清揚遠聞,純而不亂,是它的“辭”。所以君主把玉看得很貴重,把玉收藏起來作為寶貝,把玉剖開,制作成信物、吉祥物,以充分體現玉的九種品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