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
本報刊發姜革文先生著述《神奇的桂林雞血玉》新聞后,記者接到來自信陽、鄭州、西峽等地的7個電話,詢問與該玉相關的問題,比如保養、鑒別真假、為什么能稱其為玉等。記者把問題整理后,通過電子郵箱方式再次對姜先生進行了采訪。
據姜先生介紹,桂林雞血玉保養上與別的玉類似,首先是把玩、磨挲,使其呈現“老光”,成為“老玉”,更加可人。其次是油養,即給玉上點油,是人、玉對話的一種方式,好比給佳人偶爾來點潤膚霜。在雞血玉制成品上擦少許白茶油或BB油,讓玉表面滋潤,然后搽拭干凈,地子變得更加晶瑩明凈,血色更鮮艷、靈動,并富有層次感。同時,還要避免碰、撞、摔。雖然雞血玉的保養與其他玉種一樣,但是,保養過程形成的客觀效果,有兩點顯著不同:一是雞血玉是10億年前天然形成的礦物質,含人體必需的高價鐵,常常把玩,對身體有益;二是紅色是一種積極、祥瑞的顏色,把玩過程中能夠對人形成良性積極的心理暗示,從而大有裨益。
桂林雞血玉從原石到成玉的過程,可以分解為,首先是開礦。用膨脹劑等從大石山中取出上噸重的礦石,稱為山料;隨后在鋸廠用大鋸開切成大料,稱為毛料;再后依據玉的血色形態,用小鋸開切成所需要形狀,如隨形玉粗胚、章料粗胚、手鐲粗胚等,叫取料;再是需整形、打磨拋光,即稱切磨拋光。隨形玉、章料、手鐲等產品,在拋光之后,便是完整的產品,可以流入市場。而雕件則需對切磨原石和其他粗胚按血色分布和地子情況認真分析,就是雕刻家們常說的“讀玉”,之后設計作品,叫解料。根據設計進行雕刻,雕刻后再打磨拋光,至此,精美的雕件宣告誕生!
并非什么石料都稱作玉,桂林雞血玉的命名經歷了嚴格的過程。2006年,著名地質學家張家志提出《桂林雞血紅碧玉鑒評的六個等級劃分意見》。同年9月,中國寶玉石檢測中心對雞血玉礦樣和加工雕件進行鑒定。中國商業聯合會珠寶首飾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、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吳國忠教授親自出具鑒定意見,認為:“經中寶協寶玉石檢測中心對原石及其雕件檢測,此產品紅色色調,堅韌細膩,玻璃光澤,具有很好雕琢加工特性,拋光后光彩奪目,有非常好的觀賞與收藏價值,也有巨大的經濟價值,可作為首飾、飾品流通市場!蓖瑫r,確認其為“硅質玉”,并簽發證書。經過有關部門批準,2011年,“桂林雞血紅碧玉”被正式命名為“桂林雞血玉”。
對于市場上是否有贗品,如何鑒別,姜先生解釋道,因為桂林雞血玉是新發現的玉種,價格低廉,未見贗品。但存在一些地子補假、填充血色的作偽手法,使次貨充好貨。識別方法,一是光照。擦干油并強光照射,無填充涂改的雞血玉,紅色由內而外,立體分布,很有層次感。填充的雞血則呈現在一個表面,缺乏立體和動感,血色或畫形不連續。二是刀刻。雞血玉硬度為摩氏6.5~7度,不怕刀刻。補過的假雞血玉下刀后有刀痕,個別還呈塑質之卷曲狀。好的黑地子會有凝脂狀,補的膠水則呈現不出。三是火燒。有填充物的雞血玉會有燒焦的膠臭味,無填充物的雞血玉不怕火燒。另外還可以借助放大鏡、聚光手電筒來檢驗。若其紅色出現波光流溢的幻彩景象,被稱為“活血”,則為真雞血玉,若無波光流溢的狀況,可能是補假,也可能是雞血玉中等級比較低的產品。